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煤化工
曾用名:煤炭化工设计
主办: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原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全国煤化工信息站;全国煤化工设计技术中心
ISSN:1005-9598
CN:14-1142/T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燃料化工;有机化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北京追逐的“蓝”与“绿” 一场2000万人口大都市

来源:煤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17 17:3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说去煤减碳是京能集团在供热、发电领域积极防御,进行传统能源改造升级,建立清洁、综合能源体系的话,那么推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建设则是该集团一

如果说去煤减碳是京能集团在供热、发电领域积极防御,进行传统能源改造升级,建立清洁、综合能源体系的话,那么推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建设则是该集团一次在绿色发展上的主动出击。







2022年6月10日,京能热力黑山独网智慧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李建向记者讲解智慧供暖系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摄






而这项业务正在成为京能集团发展清洁能源的“意外收获”。除了天然气发电及供热,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外,京能清洁能源公司正在成为首都绿色发展的切实推动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编辑 陈莉?校对 陈荻雁

为此,北京市将通过电网、气网、热网建设,调集更多绿色能源进京。同时,挖掘京内资源。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17万千瓦左右,累计达到435万千瓦左右,占本市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到28%左右。其中,全市重点领域新增光伏发电装机70万千瓦;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20万千瓦;新增风电装机11万千瓦,累计达到30万千瓦;新增生物质能装机16万千瓦,累计达到55万千瓦。在可再生能源供热方面,北京市到2025年,新增浅层地热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45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

此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能源绿色转型示范区也在建设中。在这里,正在探索构建以分布式能源系统为主体的新型能源设施体系,搭建智慧能源综合管控平台。发挥区域地热资源优势,建立组团式地源热泵、楼宇式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能分区。扩大区域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到2025年,新增热泵供暖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光伏发电装机6万千瓦,新建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不低于20%。



北京热力门头沟分公司技术部经理吕锴表示,在上一个供暖季,黑山热源及一次网节能率约3.62%,示范热力站节能率约6.8%,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0.0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17万吨。如果黑山全部二次管网智慧化改造完成,节能成果将更加明显。这也仅仅是整个北京供热减碳的很小一部分。如果全市完成智慧化改造,将会对节能减碳产生巨大影响。


被ESG注解的日子



着牙缝”节约出来的指标


“从目前行业标准来讲,是不需要做这件事情的——我们本身就在生产很清洁的电力了,但是这也算对自己的一个更高要求,希望能把在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一些排放给中和掉,因此准备建成国内第一个碳中和风电场。”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怀柔科学城绿色低碳建设、未来科学城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也在循序展开。而一批绿色低碳示范村镇也在加速布局。




该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董威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当前他们在张家口风电场投产的风机有289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每年大约30亿千瓦时的绿电,将通过专门的直流输电系统进入北京。“如果一户家庭一年用电2000度,那么我们张家口的风可以点亮150万个北京家庭。”董威说。

低碳在多个场景生根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以智慧化手段降低能耗的同时,热源厂多种能源保障下的清洁化发展也正在影响着北京的市民生活,改变着这座大都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而这正是北京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工作。

京能电力负责宣传工作的何大薇告诉贝壳财经记者,2021年,京能电力300MW级以上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超低排放机组容量占比超过96.3%;截至2021年12月末,公司所属企业17家电厂实现煤场全封闭,做到了应封尽封;单位发电污染排放继续保持降低的势头,其中二氧化硫较去年同期减少0.009g/kwh,氮氧化物较去年同期减少0.008g/kwh,烟尘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2021年底,京能电力共有14家企业纳入首批碳排放履约及碳排放权交易名单,2020-2021年盈余配额超过1000万吨,2021年出售盈余配额收益4.28亿元。


没有中国参与,全球升温限制在1.5℃内的碳达峰、碳中和不可想象。

文章来源:《煤化工》 网址: http://www.mhgzz.cn/zonghexinwen/2022/0617/524.html

上一篇:绿色中国“加减法” | “绿能”优先 打造煤化工
下一篇:迎峰度夏看能源 | 煤炭产业链拉长 煤化工产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