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结束北京千年采煤史;举全市之力全面实施各类用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全市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基本建成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品质持续提升。届时,北京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050万吨标准煤左右;“减煤、稳气、少油、强电、增绿”,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4%以上;基本完成全市燃油供热锅炉、剩余农村村庄供暖散煤和燃煤锅炉清洁改造。
在黑山独网智慧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李建对着操作台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黑山独网锅炉房全过程按需精准调控技术改造项目,因为采取了数字孪生仿真建模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全部一次管网和部分二次管网,甚至单元楼口级别的按需精准供热,历时一年多的建设,于2021年11月投入运行。”
根据京能清洁能源公司《2021年度财务报告》:截至2021年底,投产总装机容量1244.4万千瓦,年度发电量326.83亿千瓦时。年度供热量2628.59万吉焦,年度营业收入183.5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0.84亿元。
为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碳中和行动方案,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成城市绿心起步区、六合村保障房等地源热泵项目,打造张家湾等智慧能源示范小镇,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工程。到2025年,新增热泵供暖面积不低于450万平方米,新增光伏发电装机不低于10万千瓦,绿色低碳的能源设施体系初步建立。
门头沟供热面积达1336万平方米,拥有32个锅炉房,供热情况比较复杂。从2020年开始,作为北京市智慧供热的先行先试区,改造提升在这里循序展开。黑山独网正是智慧供暖改造的突破点。
较大规模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以及服务首都的发展目标,已经使得京能清洁能源公司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该公司《2021环境、社会、管治报告》(ESG报告)更突显了一家扎根北京企业对环境与社会的思量:支持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绿色用能,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利用绿色电力约18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00吨;在碳减排方面,提出了单位碳排放强度较上一规划期下降30%的目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燃油和排放;同时加强取水用水的管理,组织企业植树增绿等活动。
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京能集团将发电装机控制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50%。这将成为整个北京市在节能降耗减排,推动绿色发展上的力作。
周五林回忆道:“北京市从10年前就开始在供暖系统进行清煤行动,到2016年,基本完成了五环以内的去煤化。也是这一年,开始全面拆除全市的燃煤锅炉——那时候压力特别大,甚至失眠,好在挺了过来。之后,又开始对燃气锅炉的燃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新锅炉氮氧化物排放达到每立方米30毫克,这都高于欧洲的排放要求。”
2022年6月12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穿城而过,蓝天、碧水、绿树和灰色办公楼交相辉映。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摄
何大薇强调,虽然京能传统电力企业都在京外,但其运行目标首先是首都和周边地区的能源保供。
京能集团新闻中心主任刘秀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京能集团制定了《碳达峰行动计划方案》,明确了时间表,建立了工作机制,成立了工作专班,签署了承诺书。2021年集团全年碳排放履约总量1.36亿吨,碳市场交易1052.61万吨,盈利4.5亿元。”
“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折合703.3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6.6%提高到10.4%。”
在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贝壳财经记者看到虽然后续项目建设还在进行,但整个街区早已绿树成荫,大运河穿城而过,碧波荡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缓缓展开。
董威表示,京能集团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升级传统热电厂。
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公布,并对“十三五”时期的工作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耿艳是京能集团旗下京能清洁能源电力公司北京分公司分管碳交易的高级主管,主要工作是通过把公司的新能源发电进行绿色认证,再通过绿电的输出,去推动生产或活动的零排放,进而推动碳中和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文章来源:《煤化工》 网址: http://www.mhgzz.cn/zonghexinwen/2022/0617/524.html